top of page

/下圍棋的一些雜感/

研究生 劉儒峰

 

        從以前到現在,許多人知道我會下圍棋的第一個反應都是,”那要背很多棋譜耶”,我每次聽了都有點哭笑不得。的確,以某些角度來說也沒錯,從我剛學圍棋到現在,的確是記憶了不少定石,但我都不是刻意背的,而是不斷的接觸過程中,理解定石當中的思考過程,不知不覺當中就記憶起來了。而且對於我們這些業餘高段來說,除了一些基本的定石變化,實在是太常出現了,所以是百分之百的記憶起來,但對於其他很多複雜的定石,其實常常研究過後,也沒完全記起來,甚至很多是忘了,而是對於其中的大致的思考脈絡,棋型特點,深深的印在腦海裡,當往後遇到類似的局面,就能應用在其中。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我在教人下圍棋的過程中,我常常把”筋”與”型”掛在嘴邊,"手筋”一詞,以狹義的定義來說,是指局部的最佳手段,這詞彙是從日本漢字直接搬來用,在日本將棋當中,也會用手筋這詞彙,在傳統中國古代圍棋應該是沒手筋這詞。在我說的”筋”當中更是具有廣闊的意義,與棋型的概念互相耦合,每個領域的學問,都有他的”筋”與”型”,例如說在微積分當中,你遇到了某個積分的題型,你遇到了那種積分形式,你馬上知道要用變數變換法,那種積分形式,就是”棋型”,而變數變換法就是一種”手筋”,如果能掌握每個領域的”筋”和”型”,學習就會無往不利。
再回來談談定石,定石是長久以來,職業棋士經過無數經驗累積,所形成局部最佳的進程,它是由無數的手筋組成,就類似數學當中的公式。圍棋當中有句諺語”學會定石,倒退三子”,這聽起來是多麼嚴重的事啊!學習定石,背定石,反而會退步那麼多,這句話其實在說,死背定石是沒有效的。你背了一堆定石,先不要說你的對手刻意變招,更有可能你的對手根本就沒記過那定石,所以下的棋跟你所背的定石根本就不一樣,那就慘了。還有死背定石之後,老是會想自己的棋下的對不對,合不合乎定石,下棋都會綁手綁腳,不敢有自己的想法,所以反而輸棋開始增加了。


       講了那麼多表示學習定石不好囉?不!學定石不但很好,而且必要,不過我強調的是不要死背定石,而是了解定石當中的思考過程,學習定石當中的”筋”與型”,以後遇到類似的棋型,就能靈活運用。譬如說星位小馬步掛一間低夾的情況,有雙掛的下法,你學到這雙掛的下法後,那能不能在二間低夾、二間高夾或三間夾的情況使用呢?當然棋型不同,所產生的變化也不同,也不見得能適用,但是不是就得到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了?而且雙掛在不同的場合,有些棋型特點也類似。也就是說我們從定石當中學到了”筋”與”型”,在不同的場合就可以筋與型的思考方式與全局周邊配置來靈活應用。在"時滯延持系統"當中,常常會使用自由權矩陣的技巧,自由權矩陣的技巧就是一種”筋”和”型”,同樣的技巧,我們可以用到不同的時滯延遲系統嗎?甚至把它推廣到非時滯延遲系統的場合嗎?具體的做法和適不適用,是之後要思考得細節,但是不是我們又多了一個思考技巧?並且一旦能適用,之後許多推導細節也會類似。
 

        在金庸的椅天屠龍記裡,我記的有個劇情是這樣的,武當山大敵當前,張三丰受重傷,於是張三丰教導張無忌自創的太極拳,第一次張三丰演示一次太極拳給張無忌看,張無忌說全記得,第二次演示給張無忌看,張無忌說忘了一半,第三次演示太極拳,張無忌說全忘了,張三丰就很開心的說張無忌學成了。這並不是什麼玄學,而是實實在在的學習道理,張無忌在學到筋和型之後,就不死背定石了,以後就利用學到的筋和型配合全局來思考。
本篇並不是什麼嚴謹的文章,只是一點小小的隨想,對於學習圍棋過程中一些感想,與大家分享。

老師的回應

當我讀到此文上半部的時候,就聯想到張三豐教導張無忌學習太極拳的情節,也就是無招勝有招。果其不然,最後就出現此一情節!想要邁入無招的境界,必須先學會招數才有可能。 寫得不錯,以下圍棋為主軸,穿插研究心得,讚! 期望儒峰做研究可以像下圍棋一般地投入!

 

 

bottom of page